个人品牌-策意智库

Hi, 请登录

为何裁员潮最先发生在互联网行业?

2019年,对大多数互联网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平静的年份。

从年初的网易,腾讯,到京东、苏宁、KEEP、马蜂窝、网宿,基本上都是大手笔操作,大家可以看看以下数据:

(数据来源海狸网上整理)

1、京东裁员8%,约12000人

2、滴滴出行裁员15%,大约2000人

3、Ofo裁员50%

4、科大讯飞裁员30%

5、腾讯10%管理层约200人

6、阿里优化优酷团队

7、美团摩拜裁员30%

8、苏宁强制优化10%,约16000人

9、知乎裁员20%

10、36氪裁员30%

11、甲骨文中国区撤销,裁员900人

12、网易裁员30%-40%

13、新浪直播裁员33%,新浪阅读裁员50%

14、马蜂窝裁员10%以上

15、keep裁员10%以上

16……

上面这些还都是一些能叫的上名字的公司,另外还有类似华为、平安这样的互联网擦边球企业也在大手笔的优化人员。

本文不讨论裁员潮,因为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后期海狸会单独写一篇文章分析 。本文重点讨论为啥裁员潮会先出现在互联网企业。

回首2019年1月,海狸写过一篇文章《组织优化,不可避免的裁員潮!》,在这篇文章里,当时海狸就明确提出2019年是裁员大年,不过可笑的事,在这篇文章开头引用的这张图片里面,当时发改委明确回复互联网企业不存在裁员潮,然而到了年底,是否有裁员潮,各位看官自己就能有个判断了。

回到标题范围内,在海狸列的这些公司,基本上都是标准的互联网公司,现状已经很明显了,2019年的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启动了裁员/优化的大刀,之所以这么干也很清楚,两个字,活着!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有2个大潮,这个海狸以后打算参考建材那两篇文章再写两篇互联网的过去20年和互联网的未来了,1990-2010年是第一个大阶段,2010-2020年是第二个大阶段,第一个阶段的代表公司是百度、腾讯、阿里、新浪等,第二个阶段代表是美团、苏宁、京东、网易、滴滴等。

第一个阶段的企业,大多是以技术出身,在1990年-2000年期间,以第一批互联网弄潮儿身份脱颖而出,在他们成功的那个年代,依靠技术的领先占取了市场地位。

而第二个阶段,则更多的是以资本+流量模式杀出来的,最为代表的就像美团、滴滴、ofo这样的,纯粹就是靠前期多轮天量融资,依靠补贴换取流量,然后用流量来继续吸引融资,不断的操作最终体量足够大了,最终找接盘的(比如上市、被收购)套现实现盈利。

而第二批崛起的互联网大公司,引领了整个互联网行业走向了资本+流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面,大鱼吃小鱼(资本强的吃掉弱的),快鱼吃慢鱼(流量大的吃掉流量小的),是2个典型的特征。

而要实现这两个特征,往往需要依靠的是不断的融资(背书)+高额的投放+迅速的扩张,在这个要求下,基本上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都是不缺钱+需要高效KPI考核要求,我不缺钱,所以我招人可以给很高的工资,我急需扩张抢占流量,所以我要迅速招人,而迅速招人就需要给足够高的工资,不然谁来?

于是各个互联网公司就竞相将用人成本抬高了,当然,互联网企业的很多IT和流量运营人才的确属于高技术含量人才,本来就是成本高。

(很多人都说IT行业收入高,但是事实上是这个行业的人一般都要在35岁钱把这辈子的钱赚完,因为过了35岁,不走管理路线的IT人员基本都会被淘汰)

而因为高速扩张的需要,往往无法及时的做人员规划和控制,于是在2015-2018年的期间,随着40万亿的融资大放水,也带动了高速的互联网企业规模扩张,最终出现了在2018年的时候,互联网企业人员出现普遍的高工资、高考核、高节奏、高编制。

然而正是这里必须说下,滴滴、OFO、美团、饿了么等很多企业之所以能够在2016-2018年这么疯狂的补贴扩张,也正是那几年的40万亿大放水导致社会上很多资金找不到除了房地产以外合适的投资项目(房产再强,也不是所有的钱都可以去房地产),才会造就了他们的模式。

但是转眼到了2018年,去杠杆导致社融一下进入了紧张状态,再融资已经很困难了,比如这次滴滴的融资,市面上传出的消息是滴滴已经不能通过IPO上市融资变现了,而N轮融资也已经无人参与了。

在这种情况下,以往的模式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烧钱换流量,就必须做选择了。

2018年的时候,南京的互联网出行打车以滴滴和美团为主,2018年价格战打的狠的时候,优惠券基本都是6元以上,后来双方谈妥了,到2019年初,海狸打滴滴的时候就明显发现以往大额的优惠券都没有了,基本上都是2元以内的,这个时候其实滴滴已经在做收入优化,减少优惠券也就是增加利润。

然而到了6月后新的低费用创业点子,随着T3出行的出现,滴滴和美团又开始大规模补贴,这也宣告了,在这种流量市场,只要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竞争优势,都会随着资本的进入而瓦解。

(T3,众多行业大佬出资)

对滴滴而言很痛苦,既然无法从消费者身上收割更多羊毛,就只能先从自身员工身上节约成本了,于是滴滴出现了裁员2000人的消息,虽然2000人也只是节约了4-5个亿的成本,对于其一年亏损100多亿而言微不足道,但是也是其为了活下去而做的努力。

同样,最近很火的爱奇艺VIP会员看《庆余年》被收VIPP会员费的风波,背后也是巨亏的爱奇艺试图在消费者身上收割导致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结果,不用看,用不了多久爱奇艺裁员的消息就会出现了。

其实大多数的互联网企业在2019年都遇到了市场下滑、流量减少、流量成本增加的窘境,在这种大环境下,越是前期扩张盲目、费用高企、人员臃肿的企业,越是不得不最早面对巨额的亏损,在亏损的面前,只有裁员是最有效最迅速最简单的办法!

这里,海狸再引用一部分原来文章的观点:(以下为海狸经典片段截取)

企业是经营单位,不像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是编制管理,所以企业首先是以利润为最终导向新的低费用创业点子,不然开公司干嘛?散财童子啊!

既然以利润为导向,那么利润一般=收入—成本。所以要做大利润,一般是做大收入或者减少成本,或者同时实现。

做大收入,在过去的10年,大家运气都不错,因为中国版的QE不断推出,市场上资金充沛,大家也愿意消费,所以比较容易(这些年很多企业指数型增长也是基于此),但是现在大家都达成共识(黑天鹅,灰犀牛)了,所以想做大收入,这个现在来看短期比较难(后面我详细解释)。那既然改变不了市场环境,那剩下来就只剩下减少成本了。

减少成本,那从哪里下手呢?成本一般包含了房屋使用成本、人员成本、税费成本、采购材料成本、电水气成本、知识产权使用成本、易耗品成本、设备成本等等。

这个里面,税费和电水气费是国家管控的,除非你不走正道,一般国家不降你很难降低。采购成本一般是靠量大和压价来实现,但是收入无法大增就只能靠压,但是压猛了坏处也很容易见到,中国人山寨的水平是世界前列的。设备那就只能少买点了。知识产权这个大部分公司都占比为零,而且一旦有了就很难降。易耗品这种东西,用的多但是占比太低,就算你每张纸都向员工收钱,能省几个?房屋使用成本,自持的除非卖了,租房的只能少租。

那么剩下来,最大的一块,就是 人工成本,一般这个占企业成本里面都是最高的。可以说,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在2015年起的那波QE潮下为了极速扩张招了一大波新员工,不信可以对比看看自己周围是不是。这些新员工不但能说会道,工资也比较老员工高。

人是有两条腿的,设备房屋什么的是不动产不太容易扔掉,所以裁

试看结束,如继续查看请付费↓↓↓↓
打赏0.5元才能查看本内容,立即打赏

来源【个人品牌】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
二维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