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品牌-策意智库

Hi, 请登录

云联惠今日最新消息 云联惠2020年最新消息

社交电商已经甚嚣尘上,云联惠为代表的消费返利已经进入历史,但其理论的一部分已经被社交电商吸收,又有所谓的会员电商出现,因此关于商业模式创新与非法传销的争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争吵,未来集市、花生日记,这只是冰山一角。

从云联惠说起

为什么从云联惠说起,因为云联惠是靠宣传“专家论证商业模式”做大的传销,本来专家们论证论的是“未定论”,结果论证会变成推广中最大的“已定论”借口,“你比专家聪明?”的反问成为云联惠宣传的口头禅,风险都丢后脑勺了。

专家们在这里有意无意的声明,给社会造成了不少问题,我做个复盘梳理,再对比下社交电商,因为大批的专家们要么已经去社交电商,要么在赶往社交电商的路上,我得先走一步。

很幸运,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开放的时代,最近看到有来自法院审理云联惠的信息,方便我们复盘。本文所说的多层次就是所谓社交电商裂变、裂变营销,这几个词汇含义重叠度很高,讨论问题时没必要避讳。

这两张照片是我自己去广州白云拍的,在云联惠相关文章里被转发引用很高,照片证明16年政府已经明确意识到云联惠的风险,2018年被查封时的状态来看,大量的实业举措看起来有落地的可能性。

云联惠模式底层,是消费返利逻辑

第一层,底层逻辑:

云联惠模式从框架来说,是帮助企业商家推广后,拿到推广提成再行分配,多层次分配的资金来自于商家利润的16%,不是下线人头费也看不出庞氏迹象,从这里看模式基本成立,那我们就从底层进入运作层面推敲。

第二层,是运作层面:

多层次虽然会涉嫌传销,也可以形成裂变降低获客成本快速推广,返利万分之几这个比例,不断被调低就是集资后盈利压力导致的调整,从创投烧钱到正常运转至盈利,然后填补上返利给消费者的资金黑洞,是需要时间和过程,从创业角度来说是可以理解的成长期问题。

第三层,是模式落地的执行层面:

2015年有人告诉我云联惠不是传销,他说“我们厂的产品滞销,但加盟云联惠之后,能盘活了,下岗职工又回来了”。如果一个产品被淘汰的企业复活了,在社会层面我们肯定,但是不是应该有另一个维度的思考?佛山的云联商城,看起来就是实业落地举措,但问题还有另一面,那个巨大的资金黑洞还在那里横亘着。

找个社交电商参照,看看执行层面:

花生日记依靠给淘宝推广宣传,从淘宝店家拿到的推广返利,核心商业逻辑一样的,是一个依赖线上消费的消费返利,而云联惠线上流量全部依赖线下提供,本质上是依赖线下。(另注:花生日记的问题在学术圈和体制内颇有争议)

区别在于,花生日记是借淘宝下蛋,这是一个完善且自律的顶级流量养鸡场,鸡无算,且虚假消费有管理员监督;云联惠是自己去找无数只鸡来加盟下蛋,大多数鸡都是来蹭流量的,难以管理而且很不自觉,真下蛋假下蛋都会咯咯叫。

假消费,能不能变成真消费

云联惠最新法院审理的信息里显示,其公司高层明白大部分消费都是假的,摘取一段原文:林国峰觉得云联惠平台最大的危害是无法从技术、人力层面监督虚假交易,因此可能演变成投机行为。

模式论证里所有专家都认为真假消费不严重,毕竟所有经典电商都经历过这个阶段,美团京东至今依旧亏损。这个从假到真就是“创新容忍”前提下善意的判断,专家们相信云联惠有可能盈利,而后填补黑洞。这里,专家们完全就是看一眼就过去了。

但对我们现在复盘,这就是一个关键问题,林国峰此话未必可信,毕竟这是一个人的说法,我们继续推理。

倒推逻辑,从执行层看底层

先提几个问题:

一、淘汰企业、淘汰产品,在这种模式下苟延残喘,这种是不是创新?如果容忍淘汰事物来肯定创新,这个逻辑应该是严重错误的吧,这类不具代表性的个例不纠缠。

二、一个企业一个产品,如果在正常市场环境中都不可以推广开,仅仅在消费返利中才能推广开,最终会被市场接受吗?

三、市场接受了之后,这个企业和产品还有必要走这种“重渠道”模式吗?企业难道没有意识跨越这个层层盘剥的“重渠道”,让自己更扁平更垂直吗?

搞市场做渠道的都明白这道理,启动容易持续难。我们再从制造业转到流通渠道领域来看问题。

四、同样是消费返利的麦点商城重点走快消品渠道,我每次去湖南都能看到加盟的小超市,三四五线城市很多。超市加盟麦点后,消费者有多大的动力跨越城区几公里来这里消费,而且不追求价格便宜,只追求返利?

用户用起来繁琐,甚至还要了解模式,而且价钱并不是最便宜,这个级别的用户耐心,培养成本和奢侈品差不多了。

在快消品流通渠道里价格战难解难分,仔细一看就便宜一块甚至一毛钱,消费返利在流通领域里行不通。(麦点已经崩盘且结案)

我想起云联惠、云梦生活、匀加速、心未来、悦花越有等一众消费返利盘,都有高价卖苹果手机的现象,甚至MBI都有这种套路,这是积分套现的虚假消费。

真实消费中宣传最多的就是茅台白金酒2015年加盟新的创业点子,这酒背后的故事很多人知道。这些有限信息被放大之后,大幅度误导了专家学者们对模式的判断。

专家们挖的坑儿,在哪里造假消费就像刷单一样,在我们的眼里永远是市场的边缘现象,在云联惠等线下消费返利盘里变成了主体主干了,量的积累在质变之前无法转化为真实消费,资金黑洞就会倍增,风险骤然上升。

但,以往参与论证的专家学者们,是否用过于“善良的、单纯的创新容忍”来看待云联惠这些线下消费返利,是不是过于低估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对模式复杂性的忍耐程度。

而且专家学者们关注模式本身,对运作层面、执行层面不深入。甚至很多论证会由云联惠自己请来的专家,而非其他公信力机构主持召开,听了云联惠的一面之辞,肯定理解上也会有偏差。

粗看,虚假消费是执行层顶多是运作层面的问题,无关商业模式的争论。但所有消费返利都如此,那模式成立与否就需要反思了。

真假消费,对于搞经济学的人来说,绝对不可能把这问题当做问题来看,于是不小心论证变成传销幌子。专家们也别跨界,在自己专业范围内论证,别说着说着跑调了。另外对参与者说一句,专家说便利店模式没问题,每家便利店都能赚钱吗?

时至今日,这个答案似还没被找到

答案的表面是消费资本论,这本拼凑起来的书不能说没有干货,但在传播过程中大量的参与者认为,消费就能赚钱,混淆了消费与投资的基本概念,抱着投机心态去薅云联惠的毛。

而最近又有个消费商的概念慢慢开始传播,一个号称日本软银研究院院长的庞博夫,四处传播相关理论到处站台嚷嚷,看来有代替陈瑜的迹象。理论层面可以自由讨论,但摇旗呐喊站台拿钱,多数就是假知识分子了,不用客气直接喷就行了。

在基因里寻找答案

虚假消费,变成线下消费返利共性问题,这就需要撇开模式看细节,请缓慢阅读理解下文中的社会心理推导。

云联惠前期推广集中于线下会销模式,初期入局能够产生推广效应的人,绝大部分都是老传销油子,在传销江湖中身经百战,暴富动机深入骨髓,此类人善于启动推广市场,但必然是以暴富发财为主要激励手段,因此初期地推而来的消费者都是投机心理驱动,所占比例不低于60%。

一个投机者带领着一群投机者投机,会极尽所能寻找云联惠的模式漏洞、制度漏洞、管理漏洞,尽可能去搞快钱。表面上我到你的平台来,你融资圈钱,我带人消费顺便赚返利,但我可以用虚假消费迅速获取暴利,凭什么要费老鼻子劲儿真实消费。

投机者与云联惠是合作且斗争的博弈关系,云联惠的政策不是缺乏执行力,而是没有执行力(直销里也这是这毛病)。这是我们参透消费返利、甚至参透所有传销都必须的

试看结束,如继续查看请付费↓↓↓↓
打赏0.5元才能查看本内容,立即打赏

来源【个人品牌】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
二维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