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品牌-策意智库

Hi, 请登录

从中关村到华尔街,36氪走过3000天

从中关村到华尔街,36氪走过3000天 | | 分类: 移动互联网 | 作者: 章鱼 | 时间:2019年11月10日 10:09

读招书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36氪的资深内容报道团队一共有42个作者,约占36氪总人数的十一分之一。

瑞幸咖啡创始人钱治亚,42岁。

拼多多创始人黄铮,38岁。

趣头条创始人谭思亮,38岁。

36氪创始人刘成城,31岁。

以上列出的,是最近一年来赴美上市的部分知名公司创始人及其年龄。在这份名单中,36氪和它的创始人刘成城都显得有些不一样——

当11月8日立冬这天,他远在华尔街敲响纳斯达克上市的钟声时,36氪也已经走过近9年。36氪在这些公司里历史最“悠久”,但它创始人却是最年轻的。上市首日破发,开盘下跌13.2%,报12.58美元。

这家科技媒体的起点,通常被认定在2010年12月8日。那时,黄铮刚从谷歌离职创业,钱治亚还在神州租车做运营,谭思亮辗转在几个互联网公司担任高管。还是学生的刘成城,开设了一个叫TC中文网的小网站,专门编译美国科技博客TechCrunch的文章。

TechCrunch专门报道新兴互联网公司和业态,这种模式在当时的中国还很新鲜。没过多久,刘成城将TC中文网改名为36氪。氪在元素周期表排第36位,与之同名的“氪星”还是DC漫画里超人的故乡。

一个理工科男生+一个极客范的名字,36氪的故事从此开始。

目标中关村:部落的诞生与突围

高中时代,刘成城就想过去北京、去中关村创业。不幸的是,他还没来得及溜出学校,创业计划就被老师扑灭在宿舍里。

2006年,刘成城考入了北京邮电大学。坐落在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的“北邮”,距离中关村车程不过15分钟。这个来自苏北小城的18岁少年,终于一脚踩到中关村的门槛上。

两年前的2004年,同样从苏北小城考到北京的年轻人刘强东,在中关村创办了“京东多媒体网”,日后成为国内最大的自营电商平台。更早的时候,他们的另一个江苏老乡,带着10个人在中关村的一间传达室中开始创业。这个人是柳传志,公司的名字叫“联想”。

“WISE·2016独角兽峰会”上,刘成城对话“老乡”柳传志

北京的互联网圈有不少来自江苏的创业者,但刘成城母校“北邮”的互联网创业氛围同样浓厚。

这里,走出了百度创始“六剑客”之一的王啸,B站创始人徐逸,拉勾网创始人马德龙......“北邮”不仅盛产通信行业工程师,也是IT创业者的摇篮。

北邮人+江苏人江苏 创新创业项目 资讯平台,双重的“创业基因”让刘成城加速“不安分”起来。大一时,他就和几个同学一起做了数码产品团购网站。“组织”最壮大的时候,他们的足迹遍布北京7所高校,因为业务量太大,刘成城和他的同学们甚至买了辆二手面包车专门送货。

到了大二大三,刘成城频繁阅读TechCrunch。当时,这家科技博客只有创始人麦克·阿灵顿一个作者,月浏览量能有900万,盈利也很可观。

这给了刘成城很大的启发,他也想创办自己的科技博客。在刘成城读大学这几年,互联网上发生的事情,开始对现实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2008年,腾讯和360的激烈战事,让整个社会开始反思科技巨头“垄断”的后果;2010年,乔布斯发布了划时代的经典机型iPhone4,人们的手机使用习惯由此改变,移动互联网浪潮也从那时渐渐涌起。

那段时间,国内对互联网科技产业的报道还相当稀少,这里还是一片缺乏行业规则、报道规范的混沌地带。早期的互联网报道者、DoNews创始人刘韧,就因为360“黑稿事件”,被昔日的好友周鸿祎送进监狱,一待就是3年

一边是飞速发展的科技互联网产业,一边是科技报道内容的“蛮荒“和空白。面对巨大的发展空间,刘成城选择“取一瓢饮”。那时的36氪几乎只编译国外互联网产业资讯,向国内创业者介绍互联网最新的业态和玩法,更像一个高度垂直的兴趣部落,

大时代带来的机会造就了36氪,敏锐的创业者们不会放弃这个发展窗口,一大批竞争者飞速前来填补空白——极客公园在2010成立,虎嗅、钛媒体、品玩在2012年诞生……

这些后来者和36氪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创始人都来自传统、老牌商业媒体,拥有强大的原创报道能力:极客公园的张鹏,曾任《IT经理世界》主编;虎嗅的李岷,曾是《中国企业家》执行总编;品玩的骆轶航,曾在《第一财经周刊》做主笔;钛媒体创始人赵何娟的经历最为丰富,她曾在《财新》《财经》长期从事时政和财经调查报道。

尽管是互联网产业报道这条赛道的开创者,刘成城和他的“小部落”36氪,还是需要在出身“正规军”的“友媒”包围下,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

锦秋家园,部落生长的好地方

从成立到现在,36氪先后在北京搬过6次家,有过7个办公地点。在早期的不断辗转中,锦秋家园的那些日子经常被人们拿来回味。

知春路6号的居民小区锦秋家园真是个创业宝地。虽然不如3公里外、“孵化”了美团、快手等巨头的华清嘉园那样大名鼎鼎,除了36氪,这里也入驻过应用商店豌豆荚、跑步App乐动力等成功的互联网企业。但知名度最高的,还是张一鸣在此创办的今日头条。

有段时间,36氪和今日头条都在锦秋家园办公,算得上真正的邻居。但他们的缘分还不止于此。在今年10月发布的招股书中,36氪专门引用了2013年对今日头条算法推荐模式的首发报道,借此证明自身善于发现优秀创业公司的能力。

这种能力,来源于“部落”初创期对国外互联网创业资讯的“搬运”和编译。36氪长期关注初创型科技企业,紧跟前沿科技产品的报道,当他们将视角从编译国外资讯,转向国内初创企业报道时,这种熟悉产品创新模式和玩法的优势,迅速得到了回报。除了今日头条,36氪还率先报道饿了么、ofo等一大批“新经济”公司。

36氪在2013年对今日头条的报道

网站上线不久后的2010年圣诞,刘成城在一次聚会中偶遇了北邮师兄、百度创始人之一的王啸。刘成城给“大师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一次见面,是王啸主动约见的。在保福寺桥南的一家韩国烤肉,两个人聊“high”了。王啸直接问刘成城,“能不能投你们一点钱?”

刘成城赶快回答“好啊,多少钱?”日后,刘成城向媒体回忆起这个场景时,只记得自己当时反应迅速,“像担心对方反悔一样”秒问秒答。

王啸和他新成立的九合创投给了36氪100万。第一笔30万直接打到了刘成城的个人账户上。他跑到银行查了一下,分文不少。刘成城让柜员帮他取出来,一看,“好像还不够填满一个双肩包啊”,于是,刘成城又让柜员帮他存了回去。

那一年,刘成城23岁。后来,有媒体问“为什么科技博客成了36氪?”他的回答是:

投资人王啸给了我们一笔钱,得找个容器来装。

融资也让36氪能够更加专心地报道创业公司和新模式、新业态。在这段时间,36氪发掘了众多优秀的互联网创业早期项目,甚至有公司在日后成为比肩BAT的巨头。

这也是36氪和其他资深记者创办的科技媒体不一样的地方:更加关注对象聚焦在初创公司和新模式,而不是仅仅关注头部大公司的动向。

与此同时,36氪公开表示“说产品,不废话,不发布新闻稿和软文”。这意味着,在创业公司报道中,他们收不到一分钱广告费,基本上是“用爱发电”。

虽然没有营收,但这给36氪带来了不错的口碑。在锦秋家园等居民区办公的36氪,也从一个只有4个人的爱好者式自留地,一步步变成活跃且个性鲜明的成熟“部落”。

在获得第一笔融资半年后,知名投资机构经纬中国给36氪带来了A轮融资,这次的金额高达数百万美元。此后的3年间,经纬中国先后给36氪带来了B、C、D轮融资,并且给了36氪更多、更深远的影响。

走上创业大街,部落渐行渐远

2014年,“全民创业,大众创新”的口号,从达沃斯论坛一直传向全国。这年4月,36氪也正式搬进了位于海淀区的中关村创业大街。

36氪精心布置了这个家:他们在休息区安装了高低床和沙发,在阳台布置了遮阳伞和桌椅,还有北欧风格的灯具和随处可见的绿植,甚至还布置了可以洗澡的淋浴间......一切看起来都比以前辗转在居民区中更加精致,也更像一个“正规”的公司了。

与此同时,36氪推出了共享办公品牌“氪空间”,免费供创业公司入驻,还会帮助创业公司提供融资支持。“氪空间”的装修风格和36氪自家的办公区一样现代化,便捷的企业服务给入驻方提供了不少便利。

这也正好契合了当年全国性的“全民创业,大众创新”浪潮,36氪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荣誉和支持。但此时的36氪,已经不是锦秋家园时的那个“部落”了

最明显的表现是,36氪开始有广告了。刘成城在2014年的一次采访中透露,36氪虽然还没盈利,但靠广告业务基本可以实现收支平衡。

36氪的业务也在多元化。早在2013年,36氪就上线了创业服务平台“36氪+”,通过提供寻求融资、寻求报道和创业项目数据库等服务模式,为创业企业服务。

2015年6月,36氪推出了“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平台”,外界一般称之为“股权众筹”。也就是说,在这个平台上,符合条件的投资者(一般是资产30万人民币以上)可以直接投资初创公司。

拿着几十万,就有机会投资未来可能成为BAT的公司,成为他们最早的股东。这样的诱惑引来了不少投资者。36氪在一年内上线了54个项目,累计融资5亿人民币。

后来,股权众筹被36氪早期作者柳胖胖称为“36氪成立以后做过的最激进最冒险的业务。”2016年6月,钛媒体爆出36氪股权众筹的项目“宏力能源”涉嫌欺诈,“定向增发”变成了“老股转让”,项目路演宣传的高额回报变成了巨额亏损......

在钛媒体的报道中,一个投了200万的投资者懊悔地说:“竟然会轻信36氪这些毛头小子!我们这些老油条也是瞎了眼。”,还有人说“36(氪)没有了当初的激情和干劲。”

刘成城为此事写了公开信《做对的事情,超越成败之上》,承认了36氪的责任,“无论是在风控环节,还是在融资推介环节,以及和投资人的沟通机制、信息披露等方面,都还做得远远不够。”

一个月后,36氪迎来了更大的变化——最核心的媒体业务被拆分出来独立运营,与此同时,来自经纬中国的冯大刚加入36氪,并担任拆分后媒体业务负责人。

冯大刚也是一个和赵何娟、骆轶航等知名记者同样“重量级”的媒体人,曾是《第一财经周刊》的联合创始人、二把手。在此之前,冯大刚还邀请时任《第一财经周刊》主笔杨轩加入36氪,负责组建特稿部(后为深度部)。

2016年10月,深度栏目《深氪》发表了杨轩编辑的第一篇报道《关于加班、失眠、抑郁和创造力》。这个栏目延续至今,《贾跃亭更难的一百天》《人到中年,职场半坡》《创业黄金时代结束的一年》等报道,连续三年先后获评金字节奖最佳调查报道、最佳特写和行业报道奖项。深度类稿件,也从此成为36氪在创投资讯之外新的内容支撑点。

冯大刚还挖来了《第一财经周刊》总编李洋,《人物》前副主编张卓前来担任助理总裁,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为36氪打造了一个堪称豪华的内容团队。

部落的影子在36氪身上逐渐消失了。从内容上看江苏 创新创业项目 资讯平台,它已经和虎嗅、钛媒体没有什么明显区别。大家都会关注造手机的罗永浩、搞共享单车的戴威和胡炜炜,也报道喜欢唱、跳、rap的蔡徐坤。曾经个性迥异的互联网创投媒体,正在变得越来越像。

骏豪,会是36氪的新起点吗?

新的媒体业务总裁冯大刚经常提起一个概念——“AURP”值,即每用户贡献收入平均值。在此之前,媒体更喜欢用“CPM”(覆盖一定规模用户的成本)概念进行核算。这是因为媒体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特别是互联网媒体,用户行为(订阅等等)带来的收入几乎可以忽略。

强调“用户贡献收入”的新总裁,让36氪开始朝着面向用户寻求价值回报的路径发展。逐鹿网创始人阑夕认为,这在实质上是“把内容转化为商品,把读者转化为消费者”。

知识付费火热的2017年,36氪上线了它的第一个知识付费栏目“开氪”,打造互联网创投行业精品课程。面向普通读者的线下活动也多了起来:连续举办的MTA天漠音乐节,

试看结束,如继续查看请付费↓↓↓↓
打赏0.5元才能查看本内容,立即打赏

来源【个人品牌】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
二维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