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好有缝的蛋下单,到货后找卖家协商,以不符合法律规定为由,协商数倍赔偿。到这里,绝大多数卖家都会自认倒霉,因为索赔的金额并不是很大,在承受范围内。如果硬刚,某宝店扣分、降权、封店,损失就太大了。
如果碰到某些**的卖家,打假人就直接某宝举报;12315投诉;工商局举报。一套组合拳下来,基本95%的卖家都认怂了。无论是否成功抵抗,损失大量时间、精力是必然的。
最极端的情况,卖家仍然顽强抵抗,打假人就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了:
第一, 放弃,找其他软柿子捏。一棵树上吊死性价比太低了。
第二, 起诉到法院。到了这一步,很多卖家只能妥协了,给钱撤案。开个某宝店不容易,真的没那么多时间、精力、财力了。一个巨大的教训,下次一定要规避风险。
对于消费者来说,很多是持支持态度的。打假勉强也算是一种监管替代品,虽然打假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但对于日常懵逼的消费者来说,也是极好的江苏 创新创业项目 资讯平台,无意中也算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
至于职业打假人是不是消费者,到现在都没有明确规定,法律争议的部分,主要也是在此。
对于在平台开店的电商人来说,恨不能分分钟手刃打假者。电商基本见顶,流量稀缺的年代,电商人本身就已经疲于奔命了,还要被勒索,被赔偿,苦不堪言。
打假就完全是一门灰产,非也。
食品安全打假,也可以阳光、正义。不暗箱操作,不勒索敲诈,用检测结果说话,一切按法律条文行事。
最近,港荣超标事件终于被关注上了。7月26日,港荣被查出丙二醇超标,而丙二醇超标长期将引起肾脏障碍危险。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5月份也两次被检出丙二醇超标,且超得比7月份还多。多年之前的就更不用提了,查归查,广告继续投,东西继续卖,直到最近:
港荣食品才回应称:问题批次的产品可能是由于运输、天气或其他问题导致的,目前已经在相关领域加强审核,生产的每一批次产品都会送去质检。
小知识:丙二醇在常态下属于无色粘稠液体,细闻微甜,近乎无味。而此物质常常被放入牙膏、香皂、染发剂当中,除润湿剂以外该物质还被当作防冻剂来使用。虽然此物质属于低毒性,但是它具有溶血性,假如将其添加到食品或者饮品中,有引起肾脏障碍的危险,所以很多国家已经讲其列为食品禁止添加物。
如果有人专门做食品安全打假,举10个脚趾,10个手指支持。你暴富,也是你应得的,你为大家做好事了。
食品安全打假基本面是退一赔十,净利润高达1000%。只要消费者买到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无论你有没有吃坏,都能主张价款十倍的赔偿金,最低赔偿一千元。
做食品安全打假需要付出的除了时间以外,最主要的就是检测费和诉讼费,大头还是检测费。检测费一般都在几百到几千之间,比如检测重金属五项,检测费在700元左右,检测报告时间越短越贵,xx的比第三方贵。
当然,做这行还需要一颗大心脏和小心脏。大心脏是强大的心脏,小心脏是我们防人之心:
① 新办手机卡,新申请wechat,和生活彻底隔离。
② 关闭通过手机搜索wechat,关闭陌生人可见朋友圈。
③ 接触被告都要乔装打扮,避免真实相貌被认出,可以让律师代理,自己不出席。
④ 收货地址绝对不能填真实地址,可以发到菜鸟驿站,其他小区的快递柜等地方。
做这行当然也是有技巧的,随便买买买,最后你只怕变成了败家娘们:
① 金额。因为检测费不低,我们至少也要买价格4位数的商品,买5位数的商品也很正常。
② 动机。比如高档保健品,正常人都是买个一两件,如果一下子买20件肯定会引起卖家注意,所以我们要善用节假日和合理的购买动机。
③ 试错。我们没办法保证商品100%检出问题。可以拿其他号正常购买一单,然后送检,确定有问题了以后再用另一个号大量购买。
④ 完美。证据上不要留下瑕疵,证明以下内容:本人购买涉案商品、检测的确为涉案商品、检测报告有资质有能力、提供证据证明涉案商品不符合食品安全。
此类案件,起诉后67.18%是和解/调解结案,这还没有包含开庭前和解的 ,真正走到最后的斗士并不多。和解时间少则十几天,最多也就3个月。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地案件数量,大城市案件多相对慢;另一方面就是卖家的心理状态。
一般这几个节点,卖家最容易选择和解:
① 收到检测报告。
② 收到立案通知书。
③ 收到法院传票。
卖家心理一步一步扭曲:
你是认真的?
**,玩真的啊?
**,上法院了。
大多数食品安全打假人最后选择和解是有原因的:
① 势不得去尽,穷寇莫得追。见好就收就行了,把人逼急了不是什么好事,虽然暴富,也招致报复。
② 太耗费时间和精力了,三个节点,越早和解越省时省力,可以早点打下一单。
所以,食品安全打假人,都会主动和商家联系并且帮他们算账&和他们算账,从现实和心理两方面精准打击。
帮他们算账:你需要花费律师费和2的倍数的差旅费,最后败诉了还需要10倍赔偿。
和他们算账:你已经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愤怒,法院判决书后,他会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邮寄举报信、判决书、检测报告,商家还会额外付出最少几万元的罚款。
大概在2008年的时候,思考过关于食品安全的创业。因为那个时候学校有个专业叫“绿色食品”,是免学费的,而食品安全总是隔三差五曝光、关注。没有浮上台面的,恐怕只会更多。
所以创业思路是创办一个专业评测机构,专门检测我国每一个品类的吃到嘴里的东西,并且建立目录,而消费者
来源【个人品牌】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