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品牌-策意智库

Hi, 请登录

加工一次性筷子赚钱吗(一次性筷子利润让她年赚百万)

生活的压力激发了她的创业激情,小小竹筷为她撑开致富伞。从对竹筷加工的一窍不通,到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竹筷老板。胡彩萍小本起家、四两拨千斤的创业故事,值得创业者借鉴。

胡彩萍是象山县丹西街道小河头村一名普通妇女。2008 年7月份,胡彩萍由于腿部静脉曲张进行了手术治疗。对于这个家庭而言,开销数额较大的医疗费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就在数月以前,在一家工地上班的丈夫,因一场意外事故导致脑部受伤,一直在家休养。 胡彩萍的手术尽管进展非常顺利,但是开刀后的她已经承受不了针织厂的高强度工作,只好与丈夫一起辞去工作待业在家。

这一年,小儿子进入高中二年级,大女儿接到了厦门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而家里的存折上总共只有3000元,胡彩萍感到了生活的重压。夫妻俩人都下岗断了收入,一双儿女读书求学正需要钱,胡彩萍意识到,自己必须有所行动,只有在家创业才能改变现状,才能走出困境。

胡彩萍的小小竹筷厂

一次偶然的外出就餐,胡彩萍注意到了一个往往被大家忽视的东西—-一次性竹筷,她意识到,随着大街小巷快餐厅、饭店的不断开张,一次性竹筷作为必需的易耗品,市场需求量非常大,而它的原材料简单,技术含量较低,不正适合她在家开个小作坊么?胡彩萍通过四处打听了解到一些信息,象山县市场上的一次性竹筷大部分来自宁海,还有一部分是从福建运过来的,象山本地并没有竹筷加工企业。她还了解到,在西周有一家曾经加工过竹筷的作坊留有一整套机器正要低价出售。

胡彩萍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大力支持,亲戚朋友也纷纷借钱给她。手头上有了10余万元的资金,她立马着手在自家院子的空地上搭起了两间屋,买来西周那家竹筷作坊的闲置设备,2008年12月,“彩萍竹筷加工厂”开始运营。

俗话说致富创业点子,隔行如隔山。之前在针织厂工作的胡彩萍,对于加工生产竹筷完全是个门外汉。于是,她先后两次登门拜访了西周那位卖给她设备的竹筷作坊主,虚心向他请教咨询,回到家又让儿子从网上找来相关资料,仔仔细细揣摩。终于,胡彩萍看到还没有成型的竹条原料一根一根送进机器后,另一边顺利出来符合规格的竹筷子时,她兴奋异常。

作为县内市场唯一生产竹筷的本地企业,与其他地方的同类厂家相比,有着运输成本小的优势。胡彩萍的营销策略是薄利多销,她骑着旧摩托车,到快餐厅、批发店,一分一厘地洽谈订单。正当她在为加工厂打开了销路而感到欣喜时,机器设备却出了故障。由于购置的是低价旧设备,没有说明书,当地又找不到懂得维修的人,同时,客户又等着发货,胡彩萍和丈夫只能硬着头皮自己上。他们东试试西试试,机器就是不能正常运转。两个人焦急万分,时时刻刻都在琢磨机器的事。一天晚 上,胡彩萍躺在床上突然有所省悟致富创业点子,马上叫醒丈夫,夫妻俩半夜三更起来折腾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机器的症结。

机器虽然修好了,但毕竟是旧设备,市场上早已被淘汰,运行过程中容易坏而且效率低下,更换新机器势在必行。由于象山当地与周边的毛竹加工厂较少,因此竹丝原材料要从安吉进货,一车下来就得4万块钱,再加上每月借款利息的固定支出,加工厂的资金周转出现了紧张。正在这时,街道妇联传来了“妇女创业联保贷放”的好消息,胡形萍马上找到了另外两位正在创业的姐妹,一同提出了申请。在妇联的支持用助下,胡彩萍很快获得了6万元的贷款资金,到2010年,她的贷款额度提高到10万元。

妇女创业联保信贷恰如一场“及时雨”,顺利解决了加工厂的资金周转难题。胡彩萍拿到钱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更新设备,购置了削尖机和包装机。新设备投入生产后,竹筷的产量是由原先的5万双增加到10万双。同时,胡彩萍拓展了经营范围,增加了一次性饭盒、一次性杯子及其他相关产品的批发配送业务。加工厂的年产值,一下子由50万元左右,跃升至80万元以上。

“没想到你的竹筷加工厂不仅办起来了,还办得红红火火的。”一位经营日杂百货批发多年的店主对胡彩萍竖起大拇指。在胡彩萍之

试看结束,如继续查看请付费↓↓↓↓
打赏0.5元才能查看本内容,立即打赏

来源【个人品牌】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
二维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