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国人都会认为先苦后甜是一个人所应该经历的人生轨迹,人年轻的时候就必须多吃点苦,在磨砺中不断成长,等到老了以后才能够心安理得地享受天伦之乐。而想要达到这种境地,除了个人的努力以外,社会保障体系也必不可少,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退休制度。
合理的退休制度能够让黎民百姓拥有努力奋斗的动力,尤其是在“士者为尊”的古代,它更能调动文武百官为帝王服务的积极性,所以当时的退休制度也被称为“致仕制度”,那么下面笔者就带领诸位看客一同走进古代致仕制度。
致仕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早在先秦时期致仕养老制度就已经存在,比如在《礼记》中有这样描述西周致仕的话语:
卿大夫“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注谓“致政,还君事”。
“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痒。虞痒在国之西郊”。
例如周公致政以后,周成王就让他居住于洛邑并且享受最高级的待遇。
到了春秋时期致仕开始制度化,各国官吏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可以主动请求致仕,史称“告老”或“请老”,一旦退休成功,这些官吏就会成为“国老”,颇得百姓尊重。
秦汉之际致仕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致仕的条件变成年老或者身体有恙,史称“乞骸骨”,在致仕以后官员会根据自己曾经的职位享受不同的待遇,大多数人享受原来俸禄的三分之一,而少部分高官能够享受两千石俸甚至全俸,对此《汉书》这样记载:
“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参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
除了俸禄之外,有些大臣还能够享受一次性的国家赏赐,譬如黄金、谷物、屋舍等等,更有甚者还可以定期朝见帝皇,地位之高可见一斑。
魏晋南北朝同样沿用了先秦时期“七十致仕”的惯例,即使朝廷没有强制勒令退休,到了这个年纪的官员们也会主动请辞,因为这样做不但能够落个清闲自在,还能享受“无功受禄”的待遇,并且社会地位也会相应提高,他们实在难有拒绝的理由。
相较于前朝,唐朝时期的致仕制度更加的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致仕年龄灵活。到了七十岁以后官员可自由选择继续从政或者退休。致仕手续简单。想要退休,只需向领导呈交一份声明即可。致仕仪式隆重。对于选择致仕的官员,朝廷会派遣专人举行欢送仪式,一路上敲锣打鼓将其送至老家。致仕待遇优厚。从政治上看,三品以上的官员在在致仕以后仍有资格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从经济上看,六品以下官员能够得到国家分田补助,五品以上官员则可以享受此前半禄待遇,立有大功者甚至能全禄致仕。
到了宋朝致仕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致仕年限同样是七十岁,而武将则可以延后十年,如果愿意的话他们还能提前申请退休,不过那些身居要职又没有接替者的高官就另当别论。
由于宋朝经济十分发达,所以当时官员致仕后所享受的待遇也是无比优厚:
元朝起初并没有实行致仕制度,一直到公元1291年官员才能在七十岁时致仕。公元1303年,元廷规定三品以下官员致仕后加授散官一等,两年后又允许那些家境贫寒的官员致仕后终身享受半禄待遇,之后又增加“致仕官员职事加升一等”这一规定,不过这种加升是在名义上实现的,并没有实际上的权力。
明清时期致仕制度成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明年代理热门创业点子,因此它有了更多的改变。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便规定:
“凡内外官员年七十者,听令致仕,其有特旨选用者,不拘此例。
洪武十三年,他又将规定改为:
“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给以诰敕。”
弘治四年明孝宗又下诏:
“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
而到了清朝明年代理热门创业点子,官员致仕的强制性有所增强,文官年满六十基本都会被勒令致仕,至于武官则有所不同,官职在副将以下的一到六十也会被要求致仕,那些低级武官致仕年龄就更早了,比如千总、把总在四十五岁的时候就会被“辞退”。
与之前的致仕制度相比,明清时期的致仕制度完全就是高度集权政治的产物,强制性格外突出,而且待遇并不会很好,甚至连最基本的养家糊口都难以做到,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尤为如此。这也就是明清时期贪官污吏众多的原因,如果他们在任职期间不“未雨绸缪
来源【个人品牌】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