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时今日,常听人感叹:“人心不古!”人心怎么才算古?古人又是什么心?那么我们向往“古”是什么时间,什么朝代呢?
鲁迅先生的《十四年的读经》:“……现在岂不是正值“人心不古”的时候么?……”鲁迅先生在他那个时期也曾提到“人心不古”,说明民国时候人们也在向往古人之心。
明朝张居正《答两广殷石汀》:“进来人心不古,好生异议。”
情系中山在人心
对于今人明朝已经相当古老遥远了,身为首辅的张居正也是向往时候的社会。
其实,“人心不古”先出自元朝刘时中的《端正好.上高监司.既官府甚清明套.十二月》,曲:“争奈何人心不古,出落著马牛襟裾。”元朝人对当时的社会风尚也不满意。
不要小看人心的创造力
有文记载的,从元朝开始至今天,人们都有感叹:“今时人心奸诈、刻薄,没有古人淳厚”。那么让时人向往的厚道的古人又在何代呢?
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大儒孔夫子苟活于列国,游说于庙堂,处处碰壁。于是孔夫子对破坏《周礼》的人口诛笔伐,说他们是社会动乱的罪魁祸首。
心心相吸
周王分封诸侯,将诸侯划分为公、侯、伯、子、男,一共五个爵,以孔子对礼乐的推崇来看,孔子对分封制是非常认可的。
我们知道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得商江山后,为了安抚商汤后人,于是,把今河南夏邑封给了商汤后裔,即宋国。
暮年方知人生是……
周虽然灭商,商朝遗老们还是相当满意的,从孔夫子对“礼乐”的推崇可知。周武王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
从儒家对后世的影响来看,孔夫子所推崇的西周礼乐之制,即是后世感叹古人心厚道纯朴时期。但是后世人的“人心不古”和孔子的“礼崩乐坏”虽都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感叹推广引流是什么意思,对象是有不同的。“人心不古”的人指普通人民,平常百姓;“礼崩乐坏”针对的是王公贵族,和群众没有关系,而且普通人也入不了孔夫子之眼,“礼乐”本就是贵族的游戏,普通人是游戏的附属品。
人之初性本善
我们普通老百姓既然不是王公贵族,何必像孔夫子感叹“礼崩乐坏”一样感叹“人心不古”呢!因为我们根本找不到一个古人之心,值得我们感叹。五千年历史,每个时期的人都在感叹“人心不古”,难道我们追寻的“古人”是存在争议的《进化论》里的猿人吗?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
人心不是为政之心
赞美者说其仁义有信,贵族范。批评者说其虚伪残暴,沽名钓誉。不知孔夫子如何评价?
“事贵应机,兵不厌诈”,即可用于战场,亦可为商贾所用。如《孙子兵法》被今天很多商人推崇,应用到商战之中,收效甚好。如《厚
来源【个人品牌】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