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权威研究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以2011年为分水岭,我国新兴媒体的市场份额超过传统媒体开始,传媒市场结构调整的速度越来越快。从2011年广电、平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四分天下”,到2013年演变成传统媒体、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三足鼎立”;2017年则已转向“一超多强”的局面——移动互联网的市场份额接近一半,传统媒体总体规模仅占五分之一,其中报刊图书等平面媒体的市场份额不到6%。
传统媒体提出融媒体发展策略来自救
2019年中国传媒产业规模预计将达到22887.8亿元,增长速度放缓到9.2%。
以上研究报告公布的数据和我个人持续30年观察得出来的结论基本一致。
1990-2010年是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为主要传播形式的传统媒体的黄金20年。
上世纪90年代我正在上小学,初高中,我上小学初中那会电视机都没有普及,报纸成为最重要的新闻和信息传播媒体,一般生活在农村的人除了少数村干部可以通过阅读党报随时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天下大事,普通百姓能够获得外界信息的渠道是十分闭塞的。我父亲工作的单位是一家小型国营煤矿,普通工人能看到报纸的机会也不多,每天邮政局的邮递员骑着一辆绿色的自行车载着两大袋子报刊杂志送到煤矿的办公大楼,只有煤矿担任矿长,各科室的中层干部,工会干部每天有机会阅读到各种报刊杂志,像《人民日报》,省市党报,《半月谈》,《参考消息》,《中国青年报》这些,还有煤矿体系的报纸,比如《安全为天报》。
当年我小舅在煤矿财务科上班,隔一段时间拿回来一大堆过期的报纸,抱着这些报纸,我最爱看的是《参考消息》和《中国青年报》,还有《半月谈》,内容丰富,极具国际视野,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抱着这些报纸都要如饥似渴看上大半天。看完的报纸被我妈妈拿去包裹食物。
然后去县城上高中,偶尔跑校长办公室去看一阵《参考消息》,会被老师赶,不能经常去看,然后兴趣就转移了,对各类杂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个周末都要不行几公里跑到县城的正街上的书店买几本最新出版的杂志回来看。当年最喜欢看的杂志是《读者》、《故事会》、《青年文摘》、《演讲与口才》、《辽宁青年》这些。尤其是《辽宁青年》每期都有很多青少年特别关心的问题的答疑解惑,每一本回来,全班乃至隔壁班几十上百个同学会争相传阅。很多杂志传着传着就找不回来了。当年省吃俭用,买过的各类杂志加起来至少有上千本。2011年之前杂志有过十年最黄金的发展期。
上大学的时候,网吧开始兴起,不过上网费用较贵,网速也不快,能够做的事情也有限,就是网络聊天室热了一阵子,然后各种美女图片网站浏览美女。基本对玩游戏不感冒,大学校园里报刊亭很多,各种报纸杂志都很畅销。《体坛周报》在大学里是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我是在西安上的大学,每天去买的报纸是《华商报》《中国日报》,《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创业资讯广播,《经济观察报》,都是很厚的一叠,一份报纸要看很久,《华商报》《中国日报》是日报,三份经济类报纸是周报。一个学期下来累计起来的报纸卖废纸可以卖好几十斤。
大学毕业后来到贵州,03、04年的时候湖南卫视选秀节目《超级女声》掀起了电视选秀节目的收视狂潮,之后10年左右时间迎来电视媒体的黄金发展十年。
原来属于传统媒媒体的广告收入几乎被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狂吸过去了
电视媒体的气势和影响力越来越强大,但是对报纸杂志的影响也达不到完全替代平面媒体的致命的程度,2017年之前,在贵州各座大小城市创业资讯广播,本地的《贵阳晚报》,《贵州都市报》每天都是很畅销的,15年-19年在清镇生活了5年,15年-17年清镇街上每天叫卖《贵阳晚报》和《贵阳都市报》的老人家很多,一份一块钱的报纸可以有四毛钱的利润,一天卖个200份报纸,可以赚个七八十块钱,很多老人每天一大清早跑去批发一摞报纸沿街叫卖。我每天雷打不动购买两份报纸,连续三年没断过。17年随着今日头条,抖音,快手这些新兴新闻及信息传播聚合平台和短视频平台的异军突起,这些沿街叫卖晚报,都市报的老人似乎一夜之间突然就不见了踪影。
连我这个连续坚持二十多年读报读杂志的资深报刊杂志迷也已经好多年不曾买过一份报纸,买过一本杂志了。
2
来源【个人品牌】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