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和战术简单来说是全局和局部的区别,大部分时候这两者是紧密相关的,也有二者出现冲突的时候,这时战术就必须服从于战略。
辽沈战役的时候,主席的决定是先打锦州,将东北的国民党主力歼灭在关外。因为1948年底,东北战场是我军唯一一个占有兵力优势的战场,在关外歼敌,可以大大减轻全国其他方向的压力乡镇创业点子,这就是从战略眼光。而林彪只从东北野战军的角度,认为先打长春损失最小,没有考虑到沈阳锦州的几十万国民党军退到华北后,聂帅那边将面临什么压力。当然最终还是从全局角度出发,做出了对我方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很多时候,战略机遇并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由战术上的胜利演变而来的。
淮海战役,粟裕刚开始的计划只是用华野歼灭黄伯韬兵团,中野配合牵制,执行一个小淮海的战术目标。但是当中野围住了黄维兵团,其他国民党军队进退犹豫的时候,战略机会出现了。配合作战变成联合作战,小战役演变成大规模的战略决战,将国民党仅剩的精锐全歼在长江以北。
国民党那边在战略方面几乎就是一个完美的反面教材。看的透局势的人指挥不动部队,指挥部队的各司令就只想着保存自己的实力,阳奉阴违。李天霞驰援张灵甫,出工不出力,就等着74师被全歼。廖耀湘兵团支援锦州走三步退一步,犹犹豫豫,丧失了战机,最后被十几万精锐全歼在东北平原。黄伯韬撤退时为了等一个军归建,白白浪
试看结束,如继续查看请付费↓↓↓↓
打赏0.5元才能查看本内容,立即打赏
来源【个人品牌】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