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双11即将来临,最近几年,每到这个节点就会涌现出无数商家做活动,还记得去年双11成交额吗?
2018年天猫双11成交额2135亿,每一秒就有无数用户下单,第二天人们聊起来也都是昨天剁手多少钱?
双11成为消费乐趣,在这一天,花呗和信用卡给了年轻人没钱也可以买买买的勇气。
转眼间到了双11的第11个年头,我们眼中的那些巨头们,背后也在做各种竞争。
No.1
电商巨头二选一
这个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参加天猫双11的商户,不允许参加京东双11活动。很多商家被迫无奈只能退而求其次。
现在不仅是两大巨头之间的竞争,拼多多创始人达达在一场媒体沟通会上直言江苏 创新创业项目 资讯平台,自2018年10月以来,由于竞争对手的“二选一”策略,拼多多有超过1000家知名品牌旗舰店遭受波及,受影响的中小品牌数以万计。
No.2
多方竞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现在为什么都选择搞“垄断”经营?
其实三大平台,定位不同。京东打造正品低价,拼多多在下沉市场入手,做社交电商。
目前已经不是天猫一家独大的时候,京东凭借良好的自营产品,及京东物流,赢得良好的口碑。
双十一在即,很多物流纷纷涨价江苏 创新创业项目 资讯平台,但京东自己解决了物流问题,在各地搭建工厂,实现上午买下午达。
拼多多凭借社交电商,拼团买,一元购也获得了无数流量。在人们都追求低价的时候,抓住用户,做社群裂变,商品裂变,也就占领了主导地位。
可以说,拼多多依靠微信。创造了数百亿的市场。但各巨头也都在双十一商户竞争中做斗争。
No.3
“垄断经验”其实是逼迫商户做选择
目前有市场地位的大平台,要求商家在稍大一些,或稍小一些的平台之间“站队”并且对商家不进行强行选择的后果附加了强制条件。
这个过程当中获益的只有大平台自身,而受损失的则是消费者和千千万万个商家的自由选择权,看上去的互惠互益实际上已经是不对等的商业契约。
归根结底,“二选一”还是不利于市场的。平台的竞争应该是比拼对商家和消费者的服务,用更实惠的价格和便捷的服务进行良性对抗,而不是利用资源互相倾轧的恶性竞争。
但也有电商不被卷入这场风波,他们的竞争没有那样激烈。如当当网、凡客诚品、一号店、唯品会等等。相比京东天猫无所不有,无所不卖的特点,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小而精的垂直化,只专注于一个领域。如当当网专注于图书,凡客专注于自营服装。
但是在工业电气领域这样的传统工业,很长时间内都没有类似的线上平台,该行业一直以来都以线下销售为主,线上商家也只是零零散散依附于几个电商巨头,没有专属于他们的平台,如今这个市场空白将很快被一家新锐电商平台填
来源【个人品牌】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